|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晋城旅游

晋城旅游

关键词:晋城市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晋城热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jincheng.ccoo.cn/
  • 感谢 feifei028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21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       Royal Prime Minister's palace (state AAAA Level secenery spot)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央视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重要外景地。距阳城县东北约20公里处,有一处北枕樊山,西临樊溪,依山而筑的城堡式村落,这就是享誉三晋大地的历史文化名村-皇城。皇城毗邻亚洲第一大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是清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里,为国家AAAA级景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1998年10月,“清代名相陈廷敬暨皇城古建学术研讨会”在阳城举行,拉开了打造“皇城相府”旅游品牌的帷幕。2001年,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播映,使该处旅游景区在国内声名大震。同年3月,荣获“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称号。10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3月,通过国家旅游局对38个大项,196个小项标准的评审,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

  陈廷敬(1638-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日进起居注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致仕时,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他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匾联,以示为其功德的褒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特命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满汉文武大臣前往祭奠,为御赐挽诗,其中有"世传诗赋重,国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辞别。然后遣官护丧归葬故里。

  文化巨族: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况,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 

  内城"斗筑居":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依山就势,东高西低,巍峨壮观。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到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维神是借。 

  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在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外城"中道庄":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比西城略短,东城内主要建筑为陈廷敬府第-冢宰第、大学士第,配套建筑有书房、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相府大门外有一大一小两面三刀座功德牌楼,城墙以南有南书院、花园、状元桥、飞鱼阁、八卦亭、祖师庙等。止园书堂,为三进院落,占地11000平方米,为旧时陈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

  树德院:位居内城之东北角,建于明嘉靖年间。该院为东西向的两个并列四合院,主院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围合而成,正房为三层楼房,采用"明三暗五"形式,厢房和倒座均为二层楼,院落四角为封闭或开敞的天井。这种建筑形制极其独特,与云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类似之处。院内地面以素砖枵条石铺筑,主院西北天井辟门与偏院相通,门不设影壁。偏院布局同主院基本相同。

  世德院:该院为陈廷敬出生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1月27日。陈廷敬出生于该院西房。院落大体形制均与树德院类同。统观其整个明代建筑,简洁、古朴、典雅。除祠堂外一概不用斗棋,柱间枋木组合主要为:平板枋、大额枋和雀替,柱础、门枕石、影壁均为素面,门窗一般为拱形或方形,窗以直棂窗和支摘窗为主,木栏板,梁架结构极少装饰,室内次间多设落地罩,纹饰一般为几何图形。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暗层内有井、有碾、有磨。楼顶设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抛掷矢口。 作为一个防御性的堡垒,河山楼之设计是非常科学又考虑周全的,而它所实际产生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据《河山楼记》载:"……崇祯五年……七月……贼近……备矢石、粮米、煤炭少许……于是晚闭门以守。楼中所辟大小男妇,约有八百余人。"十月内贼连犯四次……数次所全活者啻万计。"河山楼虽因辟战乱而兴建,但其在和平时期,却仍可作观赏揽胜之用,帮而又名"风月楼"。登楼四望,远近风情尽收眼底。 

  冢宰第: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迎影壁东折为一狭儿庭院,东侧建如意门通东书院,南面为一倒座,北为二门,门两面三刀侧施八字影壁,明间内柱间设木质屏风,此为主人及贵或有重大事件里的通道,平时封闭。入二门为一宽敞的方形庭院,正北厅堂悬有康熙御笔牌匾"点翰堂"。正厅往北本为内宅,入大门西折往北沿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假山、鱼池等地。花园往北就是专为家族中成年少女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并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楼。 

  石牌楼: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牌楼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吉祥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正楼主牌"冢宰总宪",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安牌上刻陈氏一门的官职及功名。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规模和装饰虽较逊色,但在大牌楼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族敬宗耀族、传世显荣的一个主要标志。 

  御书楼:"中道庄"西门外有御书楼一座,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陈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据新编《晋城金石志》载,该楼建成时,上有康熙帝御笔亲书赐陈廷敬及陈壮履诗近二十首、楹联四副和其它题记等,潇洒飞逸蔚为壮观。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匾、联均为原来之实物。 

  龟城:纵观皇城相府(午亭山村),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抱内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相互关照,垛口星罗棋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整个皇城,包括内城"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从整体平面来看,似一头北尾南的神龟,虽不能说惟妙惟肖,却也轮廓鲜明,因而又有"龟城"之说,寓千管水固之意…… 

  紫云阡: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占地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御书挽诗碑亭、十通高大的甬道碑等。后山静坪红叶如画,是旧时皇城八景之一环境幽雅,肃穆壮观。 

  皇城古八景:石壁飞鱼、南宅观书、樊溪春晓、静坪红叶、土垸流泉、黄阁青山、梅庄杏花、午亭山庄。 

  门票价格:60元/人

  山里泉自然风光旅游区位于太行山南部,晋豫两省的泽州、阳城、济源三县市的交汇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造就了举世罕见的、独特神奇的地质地貌奇观,涛涛的沁河水九曲十八弯盘绕婉延犹如一条蛟龙雄踞在大山深处。景区近邻207国道18公里,距晋城市区50公里、济源市区51公里。侯月铁路从景区穿越而过并设有车站,交通十分便利。景区内有风光秀丽、群峰壁立的山川;有湍流不息的沁河;有清泉溪流;有美丽宽阔的湖面、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有宝贵的名胜古迹、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与传说;有丰富的野生资源(弥猴群);有现代气息中型水力发电站(拴驴泉水电站);有环境幽雅、服务上乘,集食宿、娱乐、休闲、会议、培训于一体的度假村。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是人们旅游、度假的理想胜地。

  门票价格:30元/人

  王莽岭旅游风景区(Mt.Wangmang scenery spot)包括华北最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王莽岭、世界围棋起源地棋子山、世界奇观挂壁公路和世外桃源锡崖沟等。

  该景区地处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带之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是太行山风光的典型代表。最高海拔1665米,最低处仅800米。驻足山顶、太行雄姿尽收眼底。中原大地举目可睫。境内植被茂密,覆盖率达96%,暑期气温保持在180C—200C之间,素有“清凉圣境”之美誉。山上由下气候迥异,气象变化万千,一年四季皆为旅游胜地。

  棋子山风景区

  棋子山,又名谋棋山,位于距陵川县城10公里的侯庄乡东北。棋子山山势平缓,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松树成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陵川棋子山均为中国围棋发源地。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颜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围棋辞典》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该区主要景点有箕子洞和象天枰。箕子洞是陵川县“棋子山旅游度假区”规划中的重要景点之一,相传是围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谋棋消闲之所。陵川县文为流传的苇水村李老爹观棋“烂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该洞洞深约10米,高4米左右,洞内岩石上有一处极似围棋棋盘线条的痕迹并有像围棋棋子印了去的凹痕。洞内清泉四季奔流,洞外壁上刻有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题“箕子洞”。象天枰也是陵川县“棋子山旅游度假区”,规划的重要景点之一,主体工程长42米,宽33米,建筑面积1386平方米粉,棋盘为21米×21米,号称“天下第一枰”。1998年7月13日,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和中国围棋总教练、“棋圣”聂卫平为“象天枰”进行了揭幕,并在巨型棋枰上进行了围棋表演。

  门票价格:60元/人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他兴起于陕西宝鸡一带,居姜水之畔,传说是牛头人身。后来他率其部落迁徙中原,并向北发展,活跃于上党地区。他"尝百谷,制耒耜,教民农耕",完成了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他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尊崇和祭祀。相传他因尝百草中毒身亡,安葬于今高平市神农镇庄里(与"装殓"同音)村。在上党地区,尤其是神农镇境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说和遗存,构成了一个文物繁密、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品值极高的炎帝文化区。 

  遗迹:登上位于高平、长治、长子三县(市)交界处羊头山,只见主峰高耸,山峦秀丽,松林茂密,古柏参天。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尝百谷,教民农耕。山顶神农庙、神农城遗址尚存。城下有神农泉、神农井和传说中神农氏耕耘过的五谷畦。除留存大量炎帝历史遗存外,羊头山还有北魏时期的石窟群。山顶有北魏四面造像塔一座,造型优美,古朴典雅,底座为伏羊,系山之标志。另有唐代石塔2座,巍然屹立,雄伟壮丽,在我国已属少见。离五谷畦不远,有始建于北魏的清化寺,遗迹尚存。武则天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碑,字迹依稀可辨。羊头山半山腰处,有一古刹六名寺,寺内有塔,一股清泉喷出。泉下有池,名九华池,泉水清醇甘美,饮者神清气爽,无不赞叹。 

  羊头山与神农城:羊头山又名首阳山,位于泽、潞二州交界处,横跨高平市与长子县、长治县。因山顶北魏四面造像塔基的巨石似羊头而得名,顶峰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羊头夕照"为高平古八景之一。 

  羊头山为炎帝神农传说中心之一,又是高平市的旅游区之一。山顶旧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井和五谷畦。北魏时还在山顶留下了造型精美、内容丰富的石窟与造像塔。山顶四面造像塔建于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余年则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萨,塔身之上为四坡水式塔顶,基座为罕见的羊头状。此外还有两座唐塔和其它景致、文物。 

  神农城位于羊头山西山巅,明代《羊头山新记》:"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神农城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均不说,但现存有石柱、石阶、石质井架,原建筑轮廓大致可辨。神农井与五谷畦:在羊头山神农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谓神农井。二泉南流20步相合而南。《寰宇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 

  清、白二泉下30米处还有五谷畦,又称井子坪。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氏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 

  庄里五谷庙与炎帝陵:庄里村五谷庙,又称神宵殿。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庄里村原名装殓村,因传说炎帝死后在这里装殓而得名,后以谐音改称庄里。庄里五谷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门,东西有钟鼓楼,正殿三间,始建年代不说。院中有已伐古柏树根盘,周长6.2米,生长期当达二三千年。据此可知此庙建筑年代甚早。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物,屋脊琉璃砖上刻有"炎学神农殿"及"大明嘉靖门年"字样。殿中梁上有清代修缮的记载。殿中原有长1.5米、高1米的暖阁。正中为炎帝塑像,两边为后妃、太子,现塑像已毁,但座台仍存。东西两壁的精美壁画,毁于"文革"期间。有数截断碑,已无法连贯。正殿东西的钟楼、鼓楼,建筑均很陈旧。东厢房即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东、西厢房已毁,戏台为后来所建。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五谷庙庙会。旧时庙会盛大。主办庙会的首领从七村八社中推举。逢会之日,人们要敲锣找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七村领先去出巡,场面热闹非凡。所以,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 

  炎帝陵在五谷庙之东侧,"炎学陵"碑现嵌于五谷庙上院东厢房之后墙中央。这里原来是个亭子,石碑即立于亭中,是"文革"中守庙人为保护该石碑而将其垒入墙中的。碑高约95厘米,宽约65厘米。中间书"炎帝阮"三个大字。立碑时间书于右边,为"明万历三十九年彀旦"。左下端是立碑人"申道统"的落款。申是当地的一位秀才,碑上再无其它内容。碑的后面,即五谷庙之东即为炎帝陵,亦称神农冢。据当地人传说,在"炎帝陵"碑的后面原有地道直通正殿后的坟墓中。传说地道中还有一盏石制的万年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五谷庙会时,社首在端着炎帝像出巡归来后,还要给万年灯添油,一次添一桶多。 

  故关炎帝行宫:从庄里村西行,过一条小河,就是炎帝行宫所在地故关村。故关炎帝行宫原名"黄花馆",占地面积不大,建筑也较为普通。在朝东偏开的门首石匾上刻有"炎帝行宫"四字。行宫古朴典雅,风格别具。正殿五间,坐北朝南建于石台之上,正殿"西游记"木雕图案和雕花石础,堪称雕刻之精品。 

  院内立有青石香台一座,有石碑数通,均系明、清两朝重修炎帝行宫之始末和炎帝的有关历史掌故。现存完整石碑二通,皆为重修碑记。一通立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通立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碑文中记述了神农功绩与重修经过。始建年代则因"肇建太古,无文考验"。碑文还言及"(神农)祠在换马村东,见有坟冢,"祠与宫其相去几七百余步"。此宫亦为祭祀炎帝所建,建地又在神农城与炎陵之间。院内南面是戏楼,东西配殿是楼阁式两层建筑。 

  高平清化寺:清化寺在高平市神农镇境内,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头山新记》中所说的清化寺,在羊头山正东稍南1.5里,"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岁,初名定国寺,北齐改宏福,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修,改今额,有碑,乃唐乡贡明经牛无敬撰并书"。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现寺已不存,废墟有石碑一通,为明正德二年(1507年)所立,碑文中亦记有"神农游履于羊头山尝谷于此"等语。 

  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于羊头山山脚中段,相传建于唐贞观六年(623年),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有正殿五间,已坍塌,砖墙、石柱犹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莲花池。水自石制龙嘴中流出,经化验为优质矿泉水。庙前四尊石狮,为石雕精品。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为该寺院的明显标志。此寺距上清化寺约200多米。按迷信说法,是于一夜间由上清化寺搬来的。"搬寺"那一个夜间,周围七村领先社,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梦见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发现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原来的清化寺已被搬到了现在中清化寺所在的地方。 

  下清化寺是现神农镇政府院内。上、中、下清化寺皆为佛寺,都在神农镇境内,而且都与炎帝神农的传说有关。1995年6月在团池一古墓中发现的墓志铭上刻有"泽州高平县神农乡团池村"的字样,刻石时间为宁元符二年(1099年),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是神农传说的集中地区。 

  高平炎帝庙:高平炎帝庙有高庙、中庙和下庙之分。高庙位于羊头山中段马鞍形山岭之上,羊头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间,塑有神农及后妃、太子像,后庙、神像俱毁,仅留遗址。 

  炎帝中庙在高平市神农镇下台村,建设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为三进院。下院南为戏台,旧戏台已毁。现戏台为近年新建。西厢为禅房,东厢为看楼。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无梁殿。建筑风格别致。左右两侧分别为药王殿和蚕姑殿。后院为炎帝正殿。东西配典分别供关帝、高谋。炎帝殿内现存较早的碑碣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庙并各祠殿碑记》碑文中说:"吾泫(泫指泫氏,高平古称)有上、中、下庙,在换马者为上,在县之东关者为下,而余乡(下台村)由其中也。奉敕建立其来久矣,创兴之始杳不可考,重修则于至正元年。"院中东侧另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庙暨村中诸神殿碑记》。碑文中亦称:"神农炎帝为万民生成之主,开百代稼穑之源,……本邑(指高平)北界羊头山有高庙,城东关有下庙,下台村建庙未知创自何代,称为中庙." 

  炎帝下庙位于高平城东关.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所言,是因"是庙(指炎帝上庙)去县治几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但"问庙之建,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据此可知,下庙之建当在宋或宋之前,中庙、高庙之立庙时间当更早。可惜上庙不存,下庙已毁。现存只下台中庙而已。 

  高平市神宵镇境内有炎帝文化古迹遗址景点40余处,高平境内祭祀炎帝兴建的庙宇遍布全市,有数十处之多,如桥北、箭头、永录、伯方、贾村等地均有炎帝庙保存至今,这在全国实属罕见,是高平市特有的炎帝文化景观。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政领导充分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高平的炎帝文化旅游开发事业一定会顺利发展,一定会把这块土地建成炎黄子孙铭记始祖功勋,振奋民族精神而寻根问祖、瞻仰朝拜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他兴起于陕西宝鸡一带,居姜水之畔,传说是牛头人身。后来他率其部落迁徙中原,并向北发展,活跃于上党地区。他"尝百谷,制耒耜,教民农耕",完成了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他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千百年来受到人民的尊崇和祭祀。相传他因尝百草中毒身亡,安葬于今高平市神农镇庄里(与"装殓"同音)村。在上党地区,尤其是神农镇境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说和遗存,构成了一个文物繁密、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品值极高的炎帝文化区。 

  遗迹:登上位于高平、长治、长子三县(市)交界处羊头山,只见主峰高耸,山峦秀丽,松林茂密,古柏参天。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尝百谷,教民农耕。山顶神农庙、神农城遗址尚存。城下有神农泉、神农井和传说中神农氏耕耘过的五谷畦。除留存大量炎帝历史遗存外,羊头山还有北魏时期的石窟群。山顶有北魏四面造像塔一座,造型优美,古朴典雅,底座为伏羊,系山之标志。另有唐代石塔2座,巍然屹立,雄伟壮丽,在我国已属少见。离五谷畦不远,有始建于北魏的清化寺,遗迹尚存。武则天天授二年重修清化寺碑,字迹依稀可辨。羊头山半山腰处,有一古刹六名寺,寺内有塔,一股清泉喷出。泉下有池,名九华池,泉水清醇甘美,饮者神清气爽,无不赞叹。 

  羊头山与神农城:羊头山又名首阳山,位于泽、潞二州交界处,横跨高平市与长子县、长治县。因山顶北魏四面造像塔基的巨石似羊头而得名,顶峰海拔2000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羊头夕照"为高平古八景之一。 

  羊头山为炎帝神农传说中心之一,又是高平市的旅游区之一。山顶旧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井和五谷畦。北魏时还在山顶留下了造型精美、内容丰富的石窟与造像塔。山顶四面造像塔建于北魏初期,距今已1500余年则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之一。石塔四面造像,均刻一佛二菩萨,塔身之上为四坡水式塔顶,基座为罕见的羊头状。此外还有两座唐塔和其它景致、文物。 

  神农城位于羊头山西山巅,明代《羊头山新记》:"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神农城建于何时,毁于何时均不说,但现存有石柱、石阶、石质井架,原建筑轮廓大致可辨。神农井与五谷畦:在羊头山神农城下60步有白、清二泉,左泉白,右泉清。泉侧有井,谓神农井。二泉南流20步相合而南。《寰宇记》:"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 

  清、白二泉下30米处还有五谷畦,又称井子坪。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其下有神农井,皆指此地也,地名井子坪,有田可种,相传神农氏得嘉谷于此,始教播种,谓之五谷畦。" 

  庄里五谷庙与炎帝陵:庄里村五谷庙,又称神宵殿。位于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庄里村原名装殓村,因传说炎帝死后在这里装殓而得名,后以谐音改称庄里。庄里五谷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原有正偏三门,东西有钟鼓楼,正殿三间,始建年代不说。院中有已伐古柏树根盘,周长6.2米,生长期当达二三千年。据此可知此庙建筑年代甚早。现存正殿为明代建筑物,屋脊琉璃砖上刻有"炎学神农殿"及"大明嘉靖门年"字样。殿中梁上有清代修缮的记载。殿中原有长1.5米、高1米的暖阁。正中为炎帝塑像,两边为后妃、太子,现塑像已毁,但座台仍存。东西两壁的精美壁画,毁于"文革"期间。有数截断碑,已无法连贯。正殿东西的钟楼、鼓楼,建筑均很陈旧。东厢房即为"炎帝陵"碑所在。下院的东、西厢房已毁,戏台为后来所建。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五谷庙庙会。旧时庙会盛大。主办庙会的首领从七村八社中推举。逢会之日,人们要敲锣找鼓,由社首端着炎帝塑像到七村领先去出巡,场面热闹非凡。所以,民间流传有"走扬州,下汉口,不如五谷庙里当社首"之说。 

  炎帝陵在五谷庙之东侧,"炎学陵"碑现嵌于五谷庙上院东厢房之后墙中央。这里原来是个亭子,石碑即立于亭中,是"文革"中守庙人为保护该石碑而将其垒入墙中的。碑高约95厘米,宽约65厘米。中间书"炎帝阮"三个大字。立碑时间书于右边,为"明万历三十九年彀旦"。左下端是立碑人"申道统"的落款。申是当地的一位秀才,碑上再无其它内容。碑的后面,即五谷庙之东即为炎帝陵,亦称神农冢。据当地人传说,在"炎帝陵"碑的后面原有地道直通正殿后的坟墓中。传说地道中还有一盏石制的万年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五谷庙会时,社首在端着炎帝像出巡归来后,还要给万年灯添油,一次添一桶多。 

  故关炎帝行宫:从庄里村西行,过一条小河,就是炎帝行宫所在地故关村。故关炎帝行宫原名"黄花馆",占地面积不大,建筑也较为普通。在朝东偏开的门首石匾上刻有"炎帝行宫"四字。行宫古朴典雅,风格别具。正殿五间,坐北朝南建于石台之上,正殿"西游记"木雕图案和雕花石础,堪称雕刻之精品。 

  院内立有青石香台一座,有石碑数通,均系明、清两朝重修炎帝行宫之始末和炎帝的有关历史掌故。现存完整石碑二通,皆为重修碑记。一通立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一通立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碑文中记述了神农功绩与重修经过。始建年代则因"肇建太古,无文考验"。碑文还言及"(神农)祠在换马村东,见有坟冢,"祠与宫其相去几七百余步"。此宫亦为祭祀炎帝所建,建地又在神农城与炎陵之间。院内南面是戏楼,东西配殿是楼阁式两层建筑。 

  高平清化寺:清化寺在高平市神农镇境内,有上、中、下之分。上清化寺即《羊头山新记》中所说的清化寺,在羊头山正东稍南1.5里,"建自后魏孝文帝太和之岁,初名定国寺,北齐改宏福,隋末寺废,唐武则天天授二年重修,改今额,有碑,乃唐乡贡明经牛无敬撰并书"。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现寺已不存,废墟有石碑一通,为明正德二年(1507年)所立,碑文中亦记有"神农游履于羊头山尝谷于此"等语。 

  中清化寺又名六名寺,位于羊头山山脚中段,相传建于唐贞观六年(623年),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有正殿五间,已坍塌,砖墙、石柱犹存。院中有一水池,名莲花池。水自石制龙嘴中流出,经化验为优质矿泉水。庙前四尊石狮,为石雕精品。下院巨石上刻一"空"字,为该寺院的明显标志。此寺距上清化寺约200多米。按迷信说法,是于一夜间由上清化寺搬来的。"搬寺"那一个夜间,周围七村领先社,凡有牲畜的人家都曾梦见有人借牲畜使用。第二天一早发现各家的牲畜大汗淋漓,上山一看,原来的清化寺已被搬到了现在中清化寺所在的地方。 

  下清化寺是现神农镇政府院内。上、中、下清化寺皆为佛寺,都在神农镇境内,而且都与炎帝神农的传说有关。1995年6月在团池一古墓中发现的墓志铭上刻有"泽州高平县神农乡团池村"的字样,刻石时间为宁元符二年(1099年),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是神农传说的集中地区。 

  高平炎帝庙:高平炎帝庙有高庙、中庙和下庙之分。高庙位于羊头山中段马鞍形山岭之上,羊头石西南170步。原有正殿五间,塑有神农及后妃、太子像,后庙、神像俱毁,仅留遗址。 

  炎帝中庙在高平市神农镇下台村,建设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为三进院。下院南为戏台,旧戏台已毁。现戏台为近年新建。西厢为禅房,东厢为看楼。中院建有太子祠,是元代修建的无梁殿。建筑风格别致。左右两侧分别为药王殿和蚕姑殿。后院为炎帝正殿。东西配典分别供关帝、高谋。炎帝殿内现存较早的碑碣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庙并各祠殿碑记》碑文中说:"吾泫(泫指泫氏,高平古称)有上、中、下庙,在换马者为上,在县之东关者为下,而余乡(下台村)由其中也。奉敕建立其来久矣,创兴之始杳不可考,重修则于至正元年。"院中东侧另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之《重修炎帝庙暨村中诸神殿碑记》。碑文中亦称:"神农炎帝为万民生成之主,开百代稼穑之源,……本邑(指高平)北界羊头山有高庙,城东关有下庙,下台村建庙未知创自何代,称为中庙." 

  炎帝下庙位于高平城东关.据清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重修东关炎帝庙碑记》所言,是因"是庙(指炎帝上庙)去县治几四十里,祭之期恐远不逮焉,爰附东郭立庙,今所谓下庙是也。"但"问庙之建,无有能言其创始者。其重修则自宋元以迄,明诸碑记悉载之。"据此可知,下庙之建当在宋或宋之前,中庙、高庙之立庙时间当更早。可惜上庙不存,下庙已毁。现存只下台中庙而已。 

  高平市神宵镇境内有炎帝文化古迹遗址景点40余处,高平境内祭祀炎帝兴建的庙宇遍布全市,有数十处之多,如桥北、箭头、永录、伯方、贾村等地均有炎帝庙保存至今,这在全国实属罕见,是高平市特有的炎帝文化景观。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党政领导充分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高平的炎帝文化旅游开发事业一定会顺利发展,一定会把这块土地建成炎黄子孙铭记始祖功勋,振奋民族精神而寻根问祖、瞻仰朝拜的胜地。 

  门票价格:30元/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